本帖最后由 xiaoxiaobinzi 于 2014-11-19 14:59 编辑
悲 伤 逆 流 成 河 ---读《巨流河》有感 (作者:无花)
多少年了,像今天这样饱含泪水来读一本书可是没有过的。掩卷沉思,这厚重和痛楚的感觉紧紧攫住我的心,让我一刻也不得安宁。我讶异于这朴实的文字的力量,也讶异于女性视角的深刻。我在思考是什么给了我压力,给了我汹涌的思绪。而齐邦媛告诉我:从巨流河的澎湃到哑口海的沉寂这是无可争辩的结果,尘封的往事能够揭开可伤口早已结痂,个人的苦难终究会汇入历史的潮流,以国家、民族的大义呈现。于是我缓缓的收拢情感,把目光投向远处,想触摸那个时代的气质。
感 同 身 受
在我外婆的叙述里有一条颠沛流离的线路:南京-湖南-贵阳-重庆-上海,似乎跟齐邦媛的流亡路线有些重叠,我的外公亲口告诉我他们几个同学从南京乘火车出来,车头只有一个,但是要拉几趟车,只有轮流走,结果他们看见侦察机飞过所以事先下车躲在涵洞里,而那几千难民因不舍座位几乎被日军飞机杀光,于是复仇的种子在他们的心中蔓延,辗转这些地方用青春热血铸就丰功。在齐邦媛的书里我看见了一些熟悉的名字:像她在周南中学的老师黎世芬,还有后面提到的好友赵金镛居然都是我外公在政大的同学,看他们当年的照片,题了“恰同学年少”这些字,那是多么英武漂亮的年轻人啊,正是国之栋梁,奔赴国难,义无反顾,然而他们的结局是大相径庭的。 战争是人类的必然,国恨家仇有时是连在一起的,人是如此的渺小无法左右命运,拼命的抗争使得悲剧的意味愈加浓厚,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这么失落、这么悲伤的原因。
这 是 一 个 纯 净 的 时 代
苦难是如此的深重:郭松龄的举义顷刻瓦解、国家陷入崩溃的边缘、妹妹离世母亲病危、爱人血洒蓝天······作者娓娓的讲述里有着喘不过气来的氛围,可正是在这些苦难里彰显人性的光辉,看见一抹抹亮色和我们从未泯灭的良知。王阳明弥留之际告诉世人的是良知的恪守和知行的合一、是豁然开朗的淡薄境界,这是失意世界诗意存在的根本。所以郭松龄有救民于水火的理想也有杀身成仁的果决;齐邦媛流离失所却能发现湘乡、重庆的文化底蕴和宁静美好;空袭凄厉的警报也未能掩盖大师们潸然泪下地向往诗思;我们的大学不因战火的洗礼而放弃学术的高度和精神的家园;那些年追求的爱情,更是超乎我想象,是属于那个时代的歌诗,不缠绵、不庸俗、不浪漫却瞬间让所有人泪如雨下,那信笺就像白色的花瓣在空中飘飞,直到填满所有的视野······
这 里 有 大 写 的 人
郭松龄是第一个出场的,着墨不多,然而他的信念、他的人文关怀、他的执著坚毅都跃然纸上,他放弃优越的地位讨伐张作霖最终曝尸雪地真是凄凉又圣洁。齐邦媛的父亲齐世英也是个理想主义者,一生奔走,到台湾还不忘民主、自由,哪怕身陷囹圄也在所不惜。那些流亡中的大师们也是令人记忆深刻。“中国不亡,有我”的呼声是多么振聋发聩,张伯苓全身心打造的南开精神在今天看来何等可贵,“哪怕不戴校徽也要让人一眼就知道是南开人”的自信我终身难忘。朱光潜先生我原先只知道是哲学家、美学家,可是没想到他的英美文学的功底也是如此深厚,他可以大段背诵雪莱、济慈、华兹华斯的诗篇以至于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冲出教室,给学生留白,也留下永远的熏陶。这是一个真正的大师辈出的时代,人格独立、学识渊博、个性鲜明,乱世中的历练使得他们格外丰富又独特,透过眼镜的深邃睿智的光芒传承的是千年的精髓,包括骨气、包括率性、包括学问等等。所以小小的齐邦媛也可以在炮弹声里吟诵雪莱的自由之声,同学们也可以在战火纷飞里低泣流浪的悲哀,更让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歌声响彻天地。他们能在后方守着根基,而投笔从戎的张大飞却真的走了,给我们留下的是一个剪影和信件和无尽的悲伤。他平静地写道:一同上军校的七个人都走了,该轮到我了。他有条不紊的安排后事却使我的心再也无法平静,我无法忘记他穿着雨衣、戎装伫立操坪的最后身影;我无法忘记信基督教的他在蓝天厮杀时是如何与内心的友爱、仁慈纠结;我无法忘记在烽火连天的战备室他写信谈人生、谈诗歌、谈学业、谈爱情。逝者已矣,生者何堪?可是在这些逝去的身影里我依稀看见微薄的希望,我想这也是他们的价值所在吧。
长歌当哭,心香泪洒,时间的河流会冲淡一切,唯有真性情会积淀下来,掩藏在某处,我们回眸的时候,就会看见闪烁的光芒。
|